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发表时间:2022-04-27
点击:10312
近日,武汉大学黄卫华教授和刘艳玲副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一种基于纳米网络结构的超柔软自支撑电极,不仅能够使心肌细胞保持自身节律性收缩运动,同时实时监测细胞运动中的化学和电生理信号。该电极由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直接在镂空结构基底表面形成可自支撑的基于PEDOT纳米纤维的网络结构(图1),DMSO后处理大大提高了该传感器的湿稳定性、电导率和电化学性能,其杨氏模量为9.38 ± 0.21 MPa,与胶原等天然细胞外基质制备的纤维相当。此外,研究者可通过改变静电纺丝过程参数,制备PEDOT纳米纤维角度可控的定向网络结构;在电纺溶液中添加不同电催化剂,调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相关成果以“Soft Electrodes for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of Beating Cardiomyocyte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化》杂志上,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硕士生严丽萍和博士生温铭永,黄卫华教授和刘艳玲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1. 基于PEDOT纳米纤维材料的表征结果
随后,将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在基于PEDOT纳米网的超柔软电极表面,细胞在电极表面充分伸展,不仅表现出自主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同时带动下面电极同步变形。在此基础上,超柔软传感器实时监测了心肌细胞自主运动过程中释放的一氧化氮(NO)信号分子以及电生理活动,并探究了细胞释放NO与电生理活动的关系(图2),结果显示NO信号通路通过降低电生理活动频率缓解心跳过速。
图2. 心肌细胞电化学和电生理信号的实时监测
小结
武汉大学黄卫华课题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基于PEDOT纳米网的超柔软自支撑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优异导电性、电化学性能和细胞生物相容性,培养在传感器表面的心肌细胞表现出自主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特性,其固有运动可以驱动下层电极的同步机械变形,并实现了心肌细胞生物信号分子释放和电生理活动的实时监测。鉴于静电纺丝技术的高可控性,该团队发展的研究策略将为获取动态柔软细胞和组织的化学和物理信息提供一种更有效的途径。
封面图源自于图虫创意
“本文由新材料在线®平台入驻媒体号高分子科学前沿提供,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站及新材料在线®立场,本站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