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微信公众号|
发表时间:2018-12-10
点击:11583
文章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近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作为第一署名单位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 材料学院洪晓东副教授在储能材料研究领域获得重要进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材料类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以“Nonlithium Metal-Sulfur Batteries: Step Toward a Leap” (DOI: 10.1002/adma.201802822)为题目的论文,论文影响因子为21.95,中科院一区top。
论文共30页,详细介绍了新型非锂金属二次电池的研发进展,包括钠-硫(Na-S)、钾-硫(K-S)、镁-硫(Mg-S)、钙-硫(Ca-S)和铝-硫(Al-S)电池的的反应原理、电极材料、电池结构设计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可以说,这篇论文为新型金属/硫电池的研发提供了教科书式的理论指导,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准确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电池的反应原理、正极材料的选择和电解液组分设计等,获得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评价。
《Advanced Materials》是工程与计算大学科、材料与化学大领域的顶尖期刊,在国际材料领域科研界上享誉盛名。该期刊接收与材料领域相关的顶尖科研成果,其接收率只有10%-15%,最新影响因子为21.95。
目前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是锂电池,小到手表、手机、相机,大到笔记本电脑甚至电动汽车等。他研究的是:非锂电池。
为什么要研究非锂电池?
一、锂又少又贵
锂电池中必须要采用锂金属作为负极材料,而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导致锂储量不足,加之锂在全球分布不均,这些都导致锂离子电池的成本逐年升高。
二、有危险
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枝晶会快速生长,增长的锂枝晶会刺破电池的隔膜导致电池发生短路,与易燃的有机电解液接触,就会着火甚至爆 炸。
所以,为减少锂资源的消耗和锂枝晶带来的危险,研究者们尝试选择非锂金属,也就是说尝试其他金属材料包括钠、钾、镁、钙、铝等作为电池负极,这些廉价、来源广泛的金属可以减少电池的成本,并成功避免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爆 炸危险。
近两年来,在国家自然基金和我校“青年教师提升计划”项目资助下,洪晓东在储能材料领域不断深耕,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这篇国际顶级期刊上的论文就是他取得的又一高水平研究成果。
洪晓东发表过的其他高水平论文包括,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7, 343: 60-66. ( IF=6.945, 一区, ESI高被引论文);Electrochimica Acta, 2019, 294: 376-382. (IF=5.116, 一区);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9, 775: 15-21. (IF=3.779, 二区);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8, 53: 16476-16483. (IF=2.993, 二区);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8, 749: 586-593. (IF=3.779, 二区);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18,doi.org/10. 1016/j.ces.2018.03.027 (IF= 3.306, 二区)。
“本文由新材料在线®平台入驻媒体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微信公众号提供,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站及新材料在线®立场,本站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等负责,尤其不对文中产品有关功能性、效果等提供担保。本站提醒读者,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