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2018-05-02
点击:14947
随着国家各项政策密集出台,新材料产业将迎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粗放式发展随之结束,转而步入发展新常态。任何产业崛起都离不开资本的拉动,新材料产业亦是如此。
据投中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2015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生VC/PE投资案例358起,披露投资规模共计22.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9亿元。
站在投资的角度来讲,随着资本市场逐渐成熟,Pre-IPO投资机会减少,新材料产业资本已经逐渐回归价值投资本质,早期及产业并购案例也在逐渐增加。一些对技术、产业有深度理解,具有较强产业整个能力的投资机构,更为注重投资价值的本质。
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促进资本与新材料产业的紧密结合,4月26日,“2018中国新材料中国资本技术峰会暨材料院长百人论坛——新材料领域基金投资机会与策略” 圆桌会议在深圳盛大举行。
“新材料领域基金投资机会与策略”圆桌会议现场
启赋资本董事长傅哲宽先生、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耿立生先生、东方富海合伙人韩雪松先生、南通陆海统筹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界元先生、创业接力基金合伙人祁玉伟先生以及招商局资本董事总经理涂波先生出席围桌会议,论道新材料产业的投资机会与策略。
本次圆桌会议由新材料在线®CEO赵文丰博士主持。首先,针对“中国制造2025”中对新材料产业发展制定的标准,众嘉宾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傅哲宽: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来看较为低端,要实现高端制造、实现中国制造2025,在新材料这个领域一定要有大的突破,如果没有大的突破,不能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可能还会受制于人。另外,未来整个制造领域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应该也是一个大的趋势,我觉得智能化的前提就是要互联网化。
耿立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尽管我国材料产能很大,但高端材料却是我们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我觉得机会就在这里,因为我们是一个材料大国,材料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机会非常多。另外,我们还应该考虑高校、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材料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时间密集型的行业,得花很长时间踏踏实实地做工作。
涂波: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过去几年,整个新材料行业并不是一个热门的行业,甚至TMT里也没有包括新材料,随着科学的进步,新材料才受到大家的重视。从宏观层面讲,国家政策将新材料并入信息产业,但是在支持层面,却和普通的产业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
招商局资本董事总经理涂波先生
祁玉伟:我个人谈谈两个切身感受。在以前,新材料很多创始人都是海归,有一些光环,但近些年,我国有大量的博士、硕士、工科男逐渐加入创业大军,这是非常好的;第二点是新材料细分领域中,有许多特殊的产品、独特的技术是由国外垄断的,以德国、日本居多。到了现在,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很多关键的环节,企业需要更多这样特殊的产品和技术,并拥有自己的团队。
韩雪松:相对其他行业,新材料行业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不太好。第一,物质层面;第二,新材料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没挣到钱;第三,敢于投新材料早期的,或者天使这种项目的投资机构还不多。第四,政策方面,因为新材料行业涉及的面广,分类多,国家目前只是针对IC产业提出明确扶持的方式,但是大多数新材料产业还没有相关的细则,而材料产业又是一个基础产业。我们希望有一天,中国的环境有更多的投资机构,包括个人投资都能够参与到新材料行业投资,那个时候我们新材料产业真的才会有大幅度发展。
圆桌论坛现场
圆桌会议中,李界元董事长还分享了国家层面为了支持新材料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新材料企业的发展。
李界元:第一,城市发展方面人才引进是自然规律,地方政府应该考虑人才的需求,除了创业的需求,更当要考虑本身的一些需求,就业、医疗等各方面。第二,资金方面,地方政府真正支持产业本身的钱还是有限的,而基金方面就有比较好的方式,地方政府可以充当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带动,吸引更多的基金进来。第三,注重产业生态或者产业链的完善,在现有的产业链里,针对弱项,在这些方面补齐、补强。
南通陆海统筹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界元先生
紧接着,启赋资本董事长傅哲宽先生、招商局资本董事总经理涂波先生围绕着未来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的投资趋势进行了专业的解答。
傅哲宽:我们比较看好有几类,一类是生物功能材料、生物功能材料和下游医疗器械这块,这一块机会比较大。另外我们很看重高端高分子材料,高端高分子材料对中国来说较为缺少,包括碳纤维等。而目前比较大的缺口则是跟半导体、芯片相关的材料。
涂波:我从先进智造这个角度谈一下观点。一是这几年,OLED和半导体相关的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比如京东方的几个大工程,投产之后的材料大部分是进口的,未来在半导体会有不少机会;另外传统行业,例如现在的电池领域,隔膜、正负极材料等细分领域同样值得期待。二是从初创希望期角度出发,希望我们投资人可以做一个平台,与国家高校合作,帮助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产学研的结合不光需要国家的支持,还需要我们投资界、产业界一起出力。
[声明]本文版权归本网站所有,转载请联系本网客服微信号:suxueer0823。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担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内容仅读者学习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网尊重知识产权,因整理资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开第三方的数据、图片等内容,其所属的知识产权归属原作者,且凡引用的内容均在文中标注了原文出处、原作者。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联系方式:0755-86060912)及时处理。
本网力求数据严谨准确,但因受时间及人力限制,文中内容难免有所纰漏。如有重大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